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主持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书籍是我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假期中,我们阅读了《幼儿园自主性区域活动》一书,通过书中案例,链接自身实际,感悟收获颇多。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并推荐一到两篇优秀读书心得。 ㈡教师交流分享读书笔记 主持人:相信阅读过后,大家都会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深刻,感触颇多,请大家围绕某一关键词或某一章节,结合自身实际,分享感悟。 ⒈教师轮流交流读书笔记。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通过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发交流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这种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自主性区域活动的特点,包括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注重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教师角色的转变等。这些特点使得自主性区域活动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教育形式。 ⑴观察 书中提到,观察是理解幼儿的第一步,也是教师最宝贵的工具。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日常的区域活动中,我应当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以及与同伴的互动模式。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看”,而是要学会“倾听”孩子们无声的语言,通过他们的动作、表情乃至选择的材料,去解读他们内心的想法与需求。这样的观察,将帮助我构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幼儿成长画卷,为后续的支持与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⑵支持 说到支持,书中强调的“适时适度”原则让我印象深刻。这意味着,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幼儿遇到挑战或困难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与引导,而不是过早干预或完全放手不管。比如,在积木区,当幼儿因搭建失败而沮丧时,我们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再适时提供一些建议或材料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挑战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支持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持性。 ⑶评价 至于评价,书中倡导的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注重过程与发展的评价体系。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幼儿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果,更要重视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创新思维、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幼儿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并据此调整教育策略,为每一位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用鼓励的话语和肯定的眼神,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探索与学习。 ⒉结合实践分享经验。 ⑴个体差异 自主性区域活动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生活操作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关键经验,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具体指导策略。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例如,在生活操作区,孩子们可以通过叠手绢、穿衣服、择菜等生活技能练习,不仅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促进了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而在美工区,丰富的材料和创作空间则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感受美、表现美。 ⑵教师的角色 自主性区域活动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观察指导的重要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需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客观记录、分析解读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促进了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关系建立。 ⑶困难和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性区域活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如何确保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和更新性?如何平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有效引导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活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实践,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㈢教师评选优秀读书笔记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将投票选出两篇优秀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