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内容 主持人:今天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活动,一起重点阅读85期《燃荻》中的《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的价值意蕴、逻辑转向与实践进路》这一文章,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核心问题与路径方法的具体内涵。 ㈡交流互动 ⒈阅读文章 ⒉交流分享 一、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的价值意蕴 (一)教材使用关涉国家意志的教学实现 教材使用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也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教材使用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家国天下的至理名言,这也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家国情怀的思想渊源。教材,尤其是统编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五个认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任务,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使用教材,将教材编写的理念、意图和规划落实、落地,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必然选择。 (二)教材使用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新课标的目标定位直指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建构大任务、大观念或大主题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教学单元组织形态,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从教材本体而言,教材蕴含了立德树人的“基因”。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建设凸显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内容选择、文本表述、插图设计、活动设计等方面,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进行了整体设计,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础支撑。教材使用不仅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也是教育改革中培养核心素养、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行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教材使用关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课程改革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持续推进的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教材使用是课程实施的中介,是教师充分理解教材,对教材内容及各种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对教材进行一系列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与课程之间的无限可能性和深度协同性。因此,教材使用,特别是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关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决定课程实施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随着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但课程改革的任务仍然很多。 二、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的逻辑转向 (一)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教材使用的目标转向 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是矫正传统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诉求。新课标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目标而忽略育人目标,突出核心素养提升、全面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课程改革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教材使用应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超越过去的“知识本位”,体现“素养本位”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回归教材使用的初心使命。 (二)从“基于教材”到“创生教材”:教材使用的理念转向 学术界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理念曾展开过争论,究其根本,主要源于对教材使用理念的分歧。投入使用的教材,尤其是统编教材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并经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的教学范本,其内容编排体系及呈现方式具有规范性、相对确定性和法律约束性。从形式而言,虽说不是不容置疑的权威,但从价值上却是不容随意舍弃、替代变更或忽视、边缘化的。基于教材,就是认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承认教材的价值与功能,并在教材使用之中忠实地执行新课标理念规定的内容。然而,忠实执行绝非“照本宣科",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不能在教材面前束手束脚。一套教材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教师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而要根据具体的儿童生活经验,具体的教学环境及资源条件与教材所述之间的差异,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整合、延展、补充(甚至删减、替换)等“二次开发”,使教材使用与儿童认知及教学环境匹配度更高,这一过程就是创生教材的过程。 三、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的实践进路 (一)转变教材使用观念,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力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主要依托,教材理解是教材使用的基础和前提。教材编写要体现政治性、方向性、科学性、思想性以及时代性。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也需要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促进教材价值的教学实现。 (二)创新教材使用方式,提升教材使用领导力 如果说提升教材理解能力是教材使用的起点,那么创新教材使用方式,统整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具体的教学措施则是决定教材使用效能的关键环节。国外有研究者基于课程领导力视角,明确将“教材使用能力”作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9]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分考验教师的教材使用能力。 (三)加强教材使用保障,建构教材服务体系 一是深入基层,加强教材使用培训与调研。二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材使用研究。三是完善教学资源配置,强化教材使用保障。 (四)改进教材使用评价,锚定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评价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以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为旨归,开展“真实性评价”,让教材使用评价实现从“知识评价”到“素养评价”,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从“结果评价”到“增值评价”的根本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