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享“我的游戏困惑” ⒈我们班有个孩子,每天游戏主题都变,今天玩医院,明天玩快递,我总担心他没深入,是不是该引导他固定一个主题? ⒉上次我让一个孩子继续玩餐厅,想让他加外卖情节,结果他反而不玩了,是不是我太强求? 小结:这些困惑和文章里老师最初的纠结很像,今天我们就一起找答案。 二、文本解读:聚焦核心问题讨论 ⒈问题:游戏“持续深入”与“浅尝辄止”的边界是什么? ⑴文章里说,当幼儿对新游戏有清晰规划时,浅尝不是放弃,是兴趣的自然流 露。比如泽泽拒绝迪士尼,但能说出四行仓库的玩法,这是有思考的,不是随意变。 ⑵我之前认为持续就是玩几天,但其实要看幼儿的状态——如果他玩得无聊了, 再持续就是束缚;如果他还想玩,再支持深入。核心是尊重意愿。 ⒉问题:教师该“聚焦游戏推进”还是“聚焦幼儿发展”? ⑴文章里老师从纠结游戏时转向观察幼儿发展,比如泽泽的材料使用从单一替 代到组合改造,这比游戏持续更重要。 ⑵我之前分享游戏故事,总说我们班的游戏多丰富,其实应该说我们班的孩子有什么成长,比如泽泽从独处到找同伴帮忙,这才是关键。 三、案例分析:看“游戏量变”中的“幼儿质变” ⒈讨论:泽泽的变里有哪些不变的发展? ⑴材料使用的创意一直在提升,从代替到改造,说明他的创造力在发展。 ⑵导游角色贯穿不同主题,从简单介绍到讲历史,说明他的表达和经验运用能 力在连续发展。 小结:游戏主题是变的,但幼儿的发展是连续的,教师要看到变背后的不变。 四、经验分享:支持幼儿“生活经验→游戏”的策略 ⒈文章中教师的策略:设置“经验分享角”,鼓励幼儿带生活发现(地图、烘 焙模具、工具箱)。 ⒉教师分享自身实践: ⑴我们班设置了生活百宝箱,孩子带来了超市宣传单,玩起了超市游戏,他们用彩纸做优惠券,用雪花片当货币,还加了会员积分,这都是从生活里学的。 ⑵我们带孩子去社区图书馆,回来后他们玩图书馆游戏,自己做借书卡,还制定了安静规则,这比老师设计的情节更真实。 小结:生活是游戏的源头,教师要做经验的搬运工,让幼儿把生活里的发现变 成游戏的创意。 五、总结提升:制定“行动清单” 今天我们达成了三个共识:①游戏是幼儿希望的样子,不强迫持续;②观察 游戏中的幼儿,聚焦连续发’;③让生活经验走进游戏,支持创意生长。 教师制定个人行动清单: ⑴下周开始,我不再纠结游戏时长,而是记录孩子的发展变化(比如材料使用、交往方式)。 ⑵明天我就设置经验分享,让孩子带自己的生活发现。 小结:我们后续会开展幼儿游戏故事分享会,重点讲幼儿的成长,而不是游戏 的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