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前期调研与问题聚焦 ⒈问卷分析:分析《区域活动组织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呈现教师困惑。 主持人:前期我们已对区域活动组织现状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接下来请周老师上台分享。 周:基于对全园班级《区域活动组织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现将核心问题梳理如下: ⑴幼儿参与度不高 ①持续性不足:约65%的班级中,超半数幼儿在区域活动15分钟后出现游离状态(如频繁换区、旁观他人游戏)。 ②兴趣分化明显:科学区、建构区参与率仅38%,而角色区、美工区达72%,区域冷热不均显著。 ⑵活动设计缺乏创新性 ①玩法单一:教师预设活动占比89%,幼儿自主生成玩法仅11%(如益智区长期以拼图、串珠为主)。 ⑶师幼互动质量不高 ①互动类型:71%为指令性互动,如“收拾玩具”“别乱跑”,仅29%为启发性提问,如“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②介入时机:56%的教师因“纪律问题”介入,仅24%关注游戏深度推进。 典型问题:中班建构区幼儿求助:“老师,我们的桥总是倒!”教师直接示范搭建,未引导幼儿思考结构稳定性。 ⑷材料投放一成不变 更新频率:47%的班级材料超1个月未更新,21%的班级长期固定材料。 ⑸教师核心困惑 ①如何平衡预设与生成?既要保证教育目标,又怕限制幼儿自主性。 ②低结构材料容易‘失控’,怎样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 ③介入的‘最佳时机’究竟如何判断? 小结: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目前区域活动中教师对“高控”与“放任”的边界认知模糊,材料更新机制与幼儿兴趣发展曲线不匹配,导致区域活动陷入“低水平重复”。 ⒉现场观摩:分组进入小、中、大班区域活动室,记录游戏实况。 主持人:现在我们即将进入观摩环节,请各位老师注意观察各班级区域活动的组织情况,特别是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等方面。请大家认真观摩,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提供详实的素材。 区域游戏观察实录: 小班益智区(观察者:周娅):幼儿A尝试拼图失败3次后站起张望,教师B立即上前示范:“先把四个角对齐”。 后续:幼儿A低头模仿,未再尝试其他拼图,5分钟后离开区域。 中班美工区(观察者:万晓慧):幼儿C在扎染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使用染料时显得有些笨拙,教师D在一旁观察,未直接介入,只是提醒幼儿C要小心不要弄脏衣服。 后续:幼儿C经过几次尝试后,逐渐掌握了染料的使用方法,创作出了扎染手帕。 大班科学区(观察者:陈清玲):幼儿C、D自主设计“沉浮实验”,用记录表画下猜想(树叶浮、石头沉)。 后续:材料箱未分类(积木、自然物混放),幼儿花费2分钟寻找石块。 ㈡理论学习与案例研讨 ⒈核心概念解析 主持人:我们先共同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组织的相关理论,包括幼儿自主学习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创造力发展理论等。 ⑴学习《指南》中“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 高: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⑵解读“活动组织”“自主决策能力”等关键词 活动组织:活动组织指教师基于幼儿发展需求与课程目标,通过系统规划活动空间、材料投放、互动规则及实施路径,构建支持幼儿自主探索的个性化教育场域。本课题研究结合区域活动的组织特点,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活动组织策略,以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决策能力发展。 自主决策能力:自主决策是指幼儿不受他人影响,根据对活动的认识和想法,自主做出决定,并根据意愿执行决定。自主决策能力是决策者所具有的参与决策活动进行方案选择的技能和本领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增强的,是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综合体现。本课题研究中的自主决策能力是指儿童个人、小组或集体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结合自身的本领、经验、认知、需求等,做出有利于自身获得最优化发展的决策,不断提升儿童在决策过程中的分析、思辨、判断、应变、人际交往等能力,由此满足儿童胜任力、自主和关系三大基本内在的心理需要。 ⒉教师分两组围绕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分组研讨的环节。请大家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结合观察实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问题: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⑵材料投放能否支持游戏持续发展?环境呢? ⑶教师的互动时机是否恰当? ⒊集中分享 主持人:请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从教师、幼儿、环境三维度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注意关键词的梳理。 第一组: ⑴幼儿状态:通过定点观察,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呈现深度专注(如建构区)与游离(如新投放的科学角)的差异化状态,部分幼儿因材料单一出现重复性行为。 ⑵材料与环境:材料需增加层次性(如数学区增加差异难度的操作卡),环境需通过留白设计(如墙面可移动展板)为生成性游戏留空间 。 ⑶互动时机:教师存在过早指导干扰自主探索的问题,应调整为等待-观察-提问三步策略,如角色区幼儿争执时先隐性记录再引导协商。 第二组: ⑴活动状态:幼儿呈现自主卷入(如美术区持续40分钟创作)和模仿(如语言区需同伴示范才敢操作)两极分化。 ⑵材料影响:低结构材料支持游戏迭代,但部分区域(如阅读角)材料更新滞后导致兴趣衰减。 ⑶教师互动:幼儿更接纳平行游戏式互动(如教师扮顾客参与小超市),对直接指令易产生退缩,建议增加非言语回应(如表情认可)。 小结:通过集中分享,我们梳理出了各组在观察与研讨中的共识与分歧。共识在于,大家都注意到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态差异、材料投放与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以及教师互动时机的恰当性。分歧则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上,如材料层次的增加、环境留白的设计、教师指导策略的调整等。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共识与分歧,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明确后续的研究重点与实施路径。同时,也将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组织策略。 ㈢后续安排 ⒈梳理重点问题:针对前期调研与现场观摩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致梳理,明确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⒉后续推进:思考幼儿自主决策能力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定期跟进研讨、分享优秀案例、以及持续收集教师反馈等,确保研修成果的落地与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