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理论学习 ⒈《幼儿园教育活动观摩与探讨》第四章 主持人: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幼儿自主决策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解析如何在日常活动中有效融入教育契机。通过集体阅读与讨论,共同明确观察要点和记录方法,为后续实践环节奠定扎实的理论支撑。 研讨要点: ⑴如何通过 “行为描述法” 记录幼儿决策过程?(例:“幼儿 A 先选择红色玻璃纸包裹瓶子,观察影子颜色后,主动更换蓝色玻璃纸并叠加,最终记录影子为紫色”) ⑵教师引导策略的有效性标准:是否通过开放性提问(如 “为什么你的影子颜色和他的不同?”)而非直接告知答案,激发幼儿深度思考。 小结:统一观察记录框架,聚焦 “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结果如何”,避免主观评价。 ㈡观察量表解读 ⒈解读本次活动的观察量表,为后续教学观摩作准备。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基于活动流程的顺序,确定课程重点观察指标,从教师的行为、幼儿的表现两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关键教学事件观摩。
观察维度 |
具体指标 |
记录方式 |
教师引导策略 |
1. 提问类型(开放性/封闭式) 2. 材料投放层次性(是否含透光/半透光/不透光材料) 3. 介入时机(幼儿停滞/成功/失败时的反应) |
频次统计、典型对话记录 |
幼儿表现 |
1. 自主决策行为(材料选择、实验步骤、记录方法) 2. 同伴互动中的决策影响(模仿/合作/分享) 3. 问题解决深度(是否重复实验/调整方案) |
行为流程图、关键事件拍照 |
小结:通过观察量表的详细解读,教师们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观摩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大家一致认为,明确观察维度和具体指标能够有效提升记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讨论中,主持人特别强调了观察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捕捉,尤其是幼儿在面对问题时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调整,这些往往是教育契机的重要来源。同时,她还提醒各位老师,在记录典型对话时不仅要关注内容本身,还需留意语气、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以便更全面地还原教学场景。 ㈢现场观摩 ⒈现场观摩中班科学活动《影子的颜色》,执教老师:梅佳怡 主持人:重点观察幼儿活动中出现的自主决策行为以及可以体现自主决策的教育价值点,为研讨做好准备。 ㈣围绕课题课,对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自主决策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策略和方法进行研讨。 ⒈执教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来源、目标及基本流程的思考。 主持人:有请梅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本节活动的来源,目标,以及基本流程。 活动来源: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幼儿常常对影子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户外玩耍时追逐自己的影子,好奇影子为什么总是跟着自己;也会在室内灯光下摆弄物品,观察影子的变化。一次户外活动时,有幼儿偶然发现不同材质的树叶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颜色似乎有所不同,这个发现引发了其他幼儿的热烈讨论。基于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和探索欲望,结合课题《优化区域活动组织提升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实践研究》中培养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目标,教师选取影子这一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现象,设计了科学活动《影子的颜色》,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影子颜色与物体材质之间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锻炼自主决策能力。 活动目标: ⒈能主动观察影子,发现不同材料影子颜色的的差异。 ⒉大胆猜测、操作、能记录操作结果,愿意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观察到现象,探究彩色影子的成因。 ⒊体验玩影子的快乐,对变出彩色影子感兴趣。 基本流程: 第一部分:经验回顾,聊影子 说说影子;幼儿猜测瓶子影子颜色;教师演示透明瓶子影子 第二部分:操作探究,变彩影 第一次操作:尝试变出彩色影子;第二次操作:优化实验方法 第三部分:领域整合,玩彩影 彩色光影秀;欣赏生活中的彩影 ⒉执教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困惑。 主持人:请梅老师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的困惑,或需要大家一起帮助解决的问题。 设计亮点:通过“光影戏剧冲突—自主实验—生活迁移”流程,有效激发幼儿主动决策,尤其在第二次操作中,80%幼儿能尝试材料组合。 现存问题: 记录单设计缺乏引导性,幼儿难以区分“猜想”与“结果”。 对“透光程度差异”的科学概念渗透不足,如未对比透明瓶与黑色瓶的影子差异。 ⒊分组研讨,提出建议 主持人:接着请其他老师根据观察量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提出自己在观摩中的困惑或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分为两组进行研讨,提出并梳理建议。 ⑴第一组研讨:幼儿决策行为分析与记录支持 发现:幼儿在材料选择时,优先选取色彩鲜艳的玻璃纸,较少关注材质透光性(如忽略半透光的纱巾)。 记录环节中,5 名幼儿因“不会画颜色混合”而放弃记录。 建议: 材料调整:增设“透光性分类盒”(贴上透光/半透光/不透光标签),引导幼儿实验前先分类材料。 记录优化:提供 “双色混合记录卡”(如红 + 黄 = 橙的色块示例),降低表征难度。 ⑵第二组研讨:教师引导策略与科学概念渗透 发现:教师提问中,封闭式提问占比 40%(如“是不是用了红色玻璃纸?”),限制幼儿发散思维。 科学概念“透光性”仅通过口头解释,缺乏直观实验对比(如透明瓶vs黑色瓶)。 建议: 提问策略:改用“你发现影子颜色和材料有什么关系?”“如果只能选一种材料,你会怎么让影子变色?”等开放性问题。 概念深化:增加“透光性小实验”环节:同时照射透明瓶(内装颜料水)与黑色瓶,引导幼儿观察影子差异,直观理解“光能否穿过物体”与影子颜色的关系。 小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引导性,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在提问设计上应更加开放,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此外,科学概念的渗透需要结合直观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自然习得相关知识。 ㈤后续实践 主持人:请梅老师根据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活动进行修改与完善,为下次教研课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