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桴亭路幼儿园
筑亭工作室——案例分享,从多方面思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收获与成长活动记录
2025-06-19 18:52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筑亭工作室——案例分享,从多方面思考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收获与成长

时间

2025.6.19

地点

桴亭路幼儿园三楼多功能室

出席

蒋欣、冒丽娟、张倩妮、陈清玲、陆敏、周文静

缺席

主持者

蒋欣

记录者

张倩妮

计划

研修目标:

通过案例分享交流,分析幼儿在自主选择、决策制定和材料创造使用等方面的表现,总结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收获与成长。

根据案例分析结果,优化区域游戏的设置和材料投放,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游戏环境,推动区域游戏教学质量的提升。

研修准备:

各教师准备案例故事、PPT。

活动记录

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我们将首先邀请各位教师分享他们所记录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案例故事,详细描述幼儿在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制定决策以及创造性使用材料等环节的具体表现。之后围绕这些案例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共同分析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收获和成长点,探讨案例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和改进方向。

教师交流分享案例故事

教师分享

张倩妮《我换牙了》:班级幼儿进入换牙期,掉牙事件引发了他们对牙齿的强烈兴趣。不同幼儿对换牙有着好奇、害怕等多样看法,充满了探究欲望。教师敏锐捕捉到这一兴趣点,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启牙齿探秘之旅,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的教育理念,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整个课程故事中,幼儿在认知、情感、技能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认知上,深入了解换牙、牙齿结构与保护等知识;情感上,满足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对自身身体结构认知更自信;技能上,提升观察、表达、动手操作等能力;社会性方面,通过与同伴交流、家园合作、向他人宣传等活动,增强合作意识、社会交往与责任感。活动中家园紧密合作,家长参与幼儿调查、保管乳牙、录制视频等,不仅为幼儿学习提供支持,也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参与度,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冒丽娟《我心目中的小学》:我心目中的小学 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三次搭建活动,逐步加深了对小学的认识和理解,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最初的盲目搭建到有计划地分工合作,再到结合实际参观进行创意搭建,幼儿们不断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适时介入,通过组织讨论、提供材料、开展技能教学等方式,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游戏的深入开展。同时,走进小学的实地参观活动,让幼儿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弥补了认知上的不足,为建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在游戏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幼儿关注细节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在评价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自我反思和成长。在今后的建构游戏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支持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游戏体验,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周文静《科探区瓶盖帆船制作:创意与探索之旅》:在这三次瓶盖帆船制作游戏中,孩子们的创造力不断进阶。从第一次简单模仿制作,到第二次合作改进船底结构,再到第三次利用新材料创造出多样的动力装置,孩子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新方法、新组合,创意源源不断地涌现。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看似简单的材料组合出各种功能独特的帆船,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创造力提升的见证。老师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如第一次帆船不稳时,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在孩子们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热情;在合适的时机引入科学知识,帮助孩子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他们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操作,而是深入到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场瓶盖帆船制作活动,是孩子们在科探区的一场奇妙探索之旅。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孩子们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蒋欣《乐高蹦蹦床》:在两次乐高蹦蹦床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设计、搭建和不断调整,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面对搭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在探索皮筋的摆放、弹性与弹力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幼儿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认真观察皮筋的状态,通过不断试验,逐渐理解了其中的物理原理。而且,在合作搭建的过程中,幼儿们学会了分工协作、互相交流,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和任务,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陈清玲《倒下又站起:多米诺游戏里的成长密码》:在这场充满挑战与创新的多米诺游戏探索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各种能力和品质。他们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通过不断尝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搭建的过程中,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最初简单的直线搭建,到后来创意十足的曲线造型和机关设计,每一步都是他们思维拓展的体现。

作为教师,我们见证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成长与进步,也深刻体会到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类似的开放性游戏机会,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不断挑战自我,收获成长。同时,我们也会持续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支持孩子们的游戏深入开展,让他们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学习”掌控者,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各教师针对案例故事分享评价教师们依次发言,结合自身观察,细致剖析案例中的幼儿行为,探讨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与发展规律,共同提炼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策略。

蒋欣:从张倩妮老师的《我换牙了》中,我深刻感受到生活即教育 的实践价值。幼儿对换牙的好奇是天然的学习契机,教师通过系统的主题探究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结构化认知,尤其是家园合作中家长参与乳牙保管“口腔知识录制 等环节,让教育从园所延伸至家庭。对比冒丽娟老师的建构游戏,两者都体现了兴趣驱动 的教育逻辑,但换牙案例中情感安抚与认知建构 的双线并行更值得借鉴,比如在幼儿害怕换牙时,教师通过绘本共读、角色扮演等方式缓解焦虑,这种情感支持 + 认知拓展 的模式,同样适用于建构游戏中幼儿遇到挫折时的引导。

陈清玲:周文静老师的瓶盖帆船案例让我关注到错误尝试 的教育价值。当幼儿第一次帆船不稳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自主分析(如船底形状和稳定性有什么关系),而非直接纠错,这种脚手架式引导 与大一班乐高蹦蹦床中幼儿探索皮筋弹力的过程异曲同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探活动中,教师可以更系统地引入假设 - 验证 - 改进 的科学探究步骤,比如让幼儿用表格记录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这既能培养逻辑思维,也能为案例撰写提供更具象的观察素材。

冒丽娟:大一班的《乐高蹦蹦床》让我反思建构游戏中的挑战性材料投放。案例中幼儿通过调整皮筋数量理解弹力原理,这与我班建构小学时使用不同长度的积木 遇到的问题相似 —— 当材料超出幼儿现有经验时,如何通过分层任务引导?例如,先让幼儿探索单根皮筋的弹力,再尝试多根皮筋的组合效应,这种阶梯式任务设计能避免幼儿困难度过高而放弃。此外,张倩妮老师案例中幼儿向他人宣传护牙知识 的社会性拓展,给了我启发:未来在建构游戏后,可以组织小小建筑师发布会,让幼儿向其他班级介绍作品,提升表达与合作能力。

周文静:张倩妮老师案例中家园合作的深度参与 给我很大触动。在瓶盖帆船活动中,我们也尝试邀请家长收集材料(如不同材质的瓶盖),但家长参与多停留在物资支持 层面。对比换牙案例中家长录制护牙经验视频 的互动模式,未来可以设计亲子科学任务单,比如让家长和幼儿共同探索瓶盖浮力实验,将家庭变成科学探索的延伸场域。同时,冒丽娟老师提到的细节观察不足 问题,在科探活动中同样存在,后续可以通过问题追踪表 记录幼儿在材料创新中的具体想法(如为什么选择吸管作为船帆支架),让案例更具分析深度。

张倩妮:冒丽娟老师的建构游戏案例展现了经验迭代 的完整过程 —— 从盲目搭建到参观小学后的创意优化,这与我班换牙课程中从掉牙事件到系统探究 的发展路径一致。但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她们在评价环节引入幼儿互评 的方式,而我们的案例中评价多以教师总结为主。未来可以借鉴建构游戏评价表,让幼儿用贴纸标记最有创意的部分 需要改进的地方,既培养批判性思维,也为案例提供多元视角。此外,大一班在乐高活动中记录皮筋摆放位置与弹力关系 的做法,启发我在换牙课程中可以引入牙齿生长记录表,让幼儿用图表记录换牙时间、牙齿结构等,将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

陆敏:这几个案例共同体现了幼儿主体性 的教育内核,但在教师介入时机 上各有亮点:张倩妮老师在幼儿兴趣萌芽时及时捕捉,冒丽娟老师在建构遇阻时提供技能支持,周文静老师在科学探索中用问题引导思考,大一班教师在实验试错中鼓励自主调整。这让我想到,教师介入应根据活动类型动态调整 —— 在科探活动中侧重认知引导,在建构游戏中侧重技能支持,在生活主题中侧重情感陪伴。此外,案例撰写中对幼儿语言 的记录尤为重要,比如周文静案例中幼儿说如果把瓶盖斜着粘,船会不会更稳,这种原话记录能直观展现思维过程,建议各位老师在今后案例中增加幼儿原声摘录 板块。

小结:本次案例交流呈现了区域游戏中幼儿发展的多元可能。

㈢案例撰写的心得分享

⒈各教师分享撰写案例过程中的观察技巧、记录方法及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更精准捕捉幼儿游戏中的成长瞬间,提升案例的参考价值。

张倩妮“三维记录法 能提升案例的丰富性:时间维度:按兴趣萌芽(掉牙事件)- 探索展开(牙齿探秘)- 经验拓展(护牙宣传) 时间线梳理,呈现活动发展脉络;内容维度:用认知(牙齿结构)- 情感(克服恐惧)- 社会性(家园合作) 分类记录幼儿表现,避免信息零散;形式维度:结合照片(幼儿制作牙齿模型)、录音(护牙宣传口号)、观察笔记(换牙情绪日记),让案例更具实证性。
此外,分析幼儿行为时,可链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如将幼儿讨论换牙恐惧对应情绪管理 目标,增强案例的理论支撑。

冒丽娟问题追踪法预设问题:搭建前预测幼儿可能不了解小学结构,提前设计小学参观任务单记录问题:用表格记录三次搭建中的典型问题(如第一次教学楼比例失调、第二次缺乏功能分区);分析问题:结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理论,分析问题背后的经验缺口(如空间比例认知不足);解决策略:记录教师介入方法(如提供小学平面图、示范比例搭建)及幼儿改进效果。
这种问题 - 分析 - 策略 的闭环记录,让案例更具参考价值。

周文静捕捉科学思维的火花关注语言细节:记录幼儿提出假设的原话(如我觉得瓶盖越多船越稳,因为浮力更大);追踪实验过程:用流程图展示尝试 - 失败 - 改进 的迭代过程(如第一次帆船侧翻→调整船底宽度→第二次稳定);链接科学概念:在案例分析中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如皮筋弹性 对应能量转化),体现科探活动的教育价值。建议搭配幼儿实验记录表 照片,直观呈现探究轨迹。

大一班数据记录 的重要性:量化观察:记录幼儿调整皮筋的次数(如 3 次尝试不同缠绕方式)、测量蹦床弹力高度(用贴纸标记);对比分析:制作材料 - 效果 对照表(如3 根皮筋 vs5 根皮筋的弹力差异);幼儿自评:设计笑脸评级表,让幼儿用表情符号评价每次搭建的满意度,增加案例的幼儿视角。
这种数据 + 感受 的双轨记录,能更全面反映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

⒉小结:案例撰写是“实践-反思-理论”的转化过程,核心要点包括:

记录方法:采用“时间线+分类别+多形式”组合记录,结合照片、视频、幼儿作品等实证材料;

问题意识:聚焦“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用“问题 - 策略 - 效果”框架梳理案例逻辑;

理论链接:参照《指南》《纲要》等文件,将幼儿行为与发展目标对应,提升案例的专业性;

幼儿视角:通过录音、自评表、原话摘录等方式,让案例呈现幼儿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后续可尝试建立“案例资源库”,按“生活主题”“建构游戏”“科学探究” 等类别分类归档,便于经验共享与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筑亭工作室的活动,教师通过真实案例呈现了区域游戏中幼儿的多元发展轨迹,如张倩妮老师将生活事件(换牙)转化为系统课程,冒丽娟老师通过建构游戏展现幼儿空间认知的进阶,周文静老师在科探活动中捕捉到幼儿科学思维的萌芽。这些案例均基于日常观察,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 的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可迁移的教学策略(如问题驱动、家园协同等)。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真实案例的深度研讨,推动了教师对区域游戏指导策略的反思与重构,但在领域均衡性、幼儿主体性挖掘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后续需以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反哺理论 为导向,持续优化案例研讨机制,让教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上一条:木桴工作室——《燃荻》85期...
下一条:筑亭工作室——案例分享,从...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桴亭路32号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