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履责困境分析 ⒈履责不力现状 发言人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幼小衔接呈现幼儿园单方发力现象。知网数据显示,1988 - 2022 年关于幼小衔接的 2553 篇文献中,仅 493 篇从小学视角探讨,远少于幼儿园视角研究。实践中,小学未关注学前与小学教育 “差距”,未给予儿童 “平缓过渡” 期,忽视 “儿童天性”,导致家长依赖社会 “幼小衔接班”,加重儿童负担。 ⒉政策重视不足 我国既往幼小衔接政策多针对幼儿园,对小学规范少。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虽提及双方责任,但未引起小学重视。2012 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首次对小学教师提出幼小衔接素养要求,但缺乏实施指导。直至 2021 年相关文件及 “新方案”“新课标” 出台,才明确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 。 ㈡“新方案”“新课标” 对小学履责的指导意义 ⒈入学适应期开辟 “新方案” 将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调整课程起始时间与任务。如道德与法治 “新课标” 要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入学教育主题课程,帮助儿童适应身份变化,为小学履行衔接责任提供时间保障。 ⒉课程内容优化 “新方案” 强调课程综合与实践,小学1-2 年级课程内容更具综合性、生活性。如劳动课程任务群涵盖清洁、收纳等贴近生活的内容,为小学履责提供实践载体,助力儿童适应小学学习。 ⒊教学与评价建议 “新方案”“新课标” 倡导主题式、情境化、游戏化教学,模糊学科边界,如科学课建议低年级设计游戏类活动。评价方面,注重过程观察与证据评价,增强育人意识,契合低年级儿童认知规律,为小学履责指明方向 。 ㈢小学履责对策讨论 ⒈践行 “儿童本位” 理念 参会人员提出,小学应利用入学适应期创设衔接环境,调整课程教学与评价方式,以儿童经验为起点,采用主题教学等方式帮助过渡;同时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倾听儿童心声,增强其安全感与责任感。 ⒉加强教师培训研修 建议组织教师学习政策文件,参与各级培训,了解教育动态;设立教师讲坛促进同行交流;定期开展小学与幼儿园联合教研,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师幼小衔接专业素养。 ⒊寻求家长协同配合 小学应通过家长学校、通讯手段向家长宣传政策,解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家长树立合理教育期望,关注儿童心理与学习适应,共同助力幼小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