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科学教育的战略意义 政策背景: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3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 “双减” 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重要性:立足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是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释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 ㈡“科学教育 +” 的实践路径 ⒈“科学教育 + 跨学科” 助力学习方式变革 政策要求:2022 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跨学科实践” 要求,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实践 设计模式:存在以发展某一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 “小跨”(如物理学科设计制作电磁铁等课程)和以发展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 “大跨”(如设计制作公共垃圾桶等课程)两种模式。 案例展示:“探索苍穹・筑梦太空” 研课程以 “太空探索” 为研究任务,分为 “火箭”“环境”“生命”“征服” 四部分,各部分均设有科学讲堂,邀请科学家进校园传播知识、渗透科学家精神。 ⒉“科学教育 + 实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博识课程:历经 22 年探索,涵盖十大系列 30 个主题,学生每周利用一个下午走进 70 多个场馆,通过参观实践、自主研究等环节,结合多元评价实现自主发展。以生命主题课程为例,围绕多学科内容,借跨学科理念整合,以 “请进来 + 走出去 + 自沉淀 + 创成果” 模式展开,引导学生建立爱自然、爱自己等意识。 青牛创客空间:2016 年建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为目标,打造体系化创客课程和系列化活动,构建柔性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领域,难度层次鲜明,授课形式多样,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具有校园品牌影响力的实践活动。 ⒊“科学教育 + 新技术” 构建学习新生态 数字化学习课程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对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数据等进行数字化管理,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学全流程提供数字化、标准化服务,推进教育数字化。 智慧农业与科技活动:“智慧农业” 成为劳动教育课程重要部分,计划利用校园空间开展数字化物联网劳动教育;积极推进 “人工智能进校园”,开展人工智能周等特色活动,普及科学教育。 ⒋“科学教育 + 科学家精神” 着眼学生终身发展 政策依据:2023 年 7 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科学家 (精神) 进校园行动” 实施方案》,鼓励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故事,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学校三维育人模式 请进来:通过 “校长邀你听讲座” 和英才项目,邀请院士等进校园,让学生走近科学家。 走出去:依托博识课和社会实践课,让学生走进科普场馆等,鼓励学生投身科普员行列、参与科学创新大赛。 自创新:依托科技节等特色校园活动和课程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㈢“科学教育 +” 的价值总结 “科学教育 + 跨学科” 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科学教育 + 实践” 打破常规学习场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 + 新技术” 打破常规教学媒介,提升学习效率。 “科学教育 + 科学家精神” 打破知识主导,着眼学生终身发展。 四、讨论交流环节 ㈠观点分享 文中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模式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学校在开展科学教育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尝试 “小跨” 和 “大跨” 模式,注重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博识课程和创客空间的实践经验表明,实践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我们应加强与校外场馆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新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令人印象深刻,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物联网课程体系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学校可逐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 科学家精神的培养不容忽视,三维育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结:本次学习让我们对 “科学教育 +” 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文中提出的四个实践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创新模式。各部门应根据讨论中提出的建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逐步推进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