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主持人开场(9:00-9:20) 主持人结合前期调研指出:当前区域活动存在 “重效率提升、轻幼儿自主决策” 的问题,如材料预设过满、教师主导性强等,引发教师对 “如何平衡活动组织与幼儿自主性” 的思考。 ㈡集体教学活动现场观摩(9:20-9:50) 1. 执教活动:大班科学《筷子架桥》—— 吴烨 环节 1:情境导入 “帮助小熊搭建过河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结构桥梁,自主选择材料设计桥型。 环节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筷子搭建承重桥,教师巡回观察,以 “你觉得哪种连接方式更稳固?” 等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调整方案。 环节 3:成果展示与反思,幼儿分享搭建思路,对比不同桥梁承重差异,自主总结 “三角形结构更稳定” 的规律。 2. 分组研讨与代表交流(9:50-10:20) 分组研讨:教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 1:支持幼儿自主决策的关键是什么? 研讨要点:材料选择的开放性(如提供多种形状积木)、师幼互动的 “留白”(避免直接示范)、任务目标的模糊性(如 “搭建能承重的桥” 而非固定样式)是关键。 问题 2:活动中教师策略的有效性与优化方向? 研讨要点: ✔ 有效策略:用 “你想怎么试?” 激发幼儿主动探索;通过拍照记录幼儿操作过程,支持回顾反思。 ✖ 优化建议:可增加 “失败案例讨论” 环节,引导幼儿自主分析问题;后续区域活动中投放更多异形材料,拓展决策空间。 代表交流:各组提炼关键词(如 “材料开放度”“提问层次性”“成果可视化”),形成初步策略框架。 ㈢理论学习(10:20-10:40) 分享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与研究》—— 梅佳怡 核心观点: 深度学习需以幼儿自主决策为前提,教师应从 “材料提供者” 转向 “决策脚手架搭建者”。 建议通过 “决策日记”(幼儿记录选择理由)、“同伴决策辩论” 等方式,将隐性思维显性化。 ㈣总结点评与研究方向部署(10:40-11:00) 1. 总结 肯定之处:教学活动体现 “问题驱动 — 自主探索 — 经验建构” 的完整链条,为区域活动提供实证案例。 改进建议: 区域材料投放可增加 “难度分层”(如基础材料、挑战材料、创新材料),匹配不同幼儿决策水平。 建立 “幼儿决策观察量表”,从 “选择频率”“调整次数”“合作协商” 等维度量化分析。 2. 下一步研究方向 重点优化区域材料 “三级开放体系”(基础体验 — 拓展探究 — 创生应用)。 开展 “幼儿自主决策案例库” 建设,每周收集典型片段并集体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