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理论学习:剖析幼儿自主决策的行为样态和特点 ⒈观看讲座《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主持人:基于前期经验,今天我们将观看讲座《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从“为什么要做观察记录”“怎么做观察记录”“观察量表中的观察维度”三个方面入手,以帮助我们更科学有效地看待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明确性行为界定。 小结:通过本次理论学习,我们对如何做观察记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明白了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我们也明确了观察量表中的观察维度,为接下来的现场观摩和观察量表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㈡现场观摩,交流分享 ⒈教师观摩小三班科学区《沉与浮》,并填写观察量表。(带班教师观看现场视频) ⒉根据观察量表交流分享 主持人:区域游戏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幼儿活动中的行为是否能有效达成该核心经验?具体举例。 ⑴具体核心经验 观察沉浮现象的发生和物体在水中的变化,学会辨别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能用简单的图标记录沉浮现象。 ⑵幼儿行为与核心经验 区域活动的时候,瑶瑶和丞丞在科学区玩沉浮的游戏,他们将材料篮里的海棉、石头、木片等材料一一放到水里,一边放一边说:“沉下去了、上来了……”幼儿能够辨别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主持人:本次区域材料投放遵循了什么原则?如何更好地进行材料优化从而发展幼儿核心经验? ⑴材料投放原则 ①可操作性 投放的材料应该让幼儿有较大的操作空间,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为此提供的材料可以是不太完美的,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懂得这些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等。同时还要考虑材料反复使用的可能性,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基础。例如树叶,孩子们自己讨论用什么观察、测量、记录等,让孩子自己思考、探究。 ②低结构性 在科学探索类材料投放上投放种类丰富,在单个材料上做到数量充足,材料不仅可以反复使用、而且以低结构为主。 ③适宜性 符合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投放,因为材料的难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④层次性 材料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发展水平分层投放。 同时,在分层中还要考虑同一年龄层中不同幼儿的能力差异,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类型、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以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保证每个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尽量满足不同个体差异的幼儿操作。 ⑤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因此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科学性,还要考虑材料的趣味性。科学性较强但趣味不足的材料,会导致幼儿不易进入操作状态,会影响活动的持续性和专注度。 ⑥开放性 开放性的材料玩法多样,能够更好地引发幼儿的好奇以及更多自发性、探索性行为。面对同样的材料,幼儿的操作、改变、组合方式可能是很不同的,幼儿所发现和感受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⑵材料优化策略 ①以核心经验为抓手 通过讨论,老师们在科学探究中总结出“自然、探究、事物、现象”四个关键词的核心经验,并具体学习了适宜小班幼儿的关键经验:“发现事物明显的特征”“发现事物的外部特征”“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观察现象的发生和事物的变化”“在动作中尝试进行探究”“关注动作产生的结果”“通过观察和触摸,使用简单工具收集信息”。 ②初步梳理相应材料 如“发现事物明显的特征”“发现事物的外部特征”对应材料“树叶、鲜花、小金鱼、小蝌蚪、蚕宝宝等自然动植物”;“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对应材料“不同触感的纸、不同气味的水果等等”;“观察现象的发生和事物的变化”对应材料“糖、盐、水、小苏打等”;“在动作中尝试进行探究”“关注动作产生的结果”对应材料“纸、小汽车、螺丝等”;“通过观察和触摸,使用简单工具收集信息”对应材料“放大镜、自然物等”。 小结:巧用观察量表,助理幼儿发展。教师需要提升理论,了解幼儿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并与《指南》不同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建立联系,了解各类游戏的性质及幼儿自主游戏关键经验,做好相应的专业准备;要想“看懂”游戏中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明确游戏的分析维度,在不断的解读分析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观察能力。 ㈢梳理困惑,优化观察量表 ⒈交流讨论观察量表中存在的问题。 主持人:你认为该观察量表是否合适?你在使用该量表进行观察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分小组整理问题。 ⒈个性化 观察量表能帮助老师在观察的时候更有目的地和针对性,更加细致地去分析孩子的游戏行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兴趣偏好,但一些观察量表可能过于标准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这可能导致对某些幼儿的表现评估不准确或偏差。 ⒉精细化 量化表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幼儿与材料的互动等情况,做出相对应的,相对具体,有效的评价,对教师有持续性的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在表格的设计方面可以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材料的提供,活动的要求方面更加的精细化。 ⒊适应性 量表表诉能逐层描述出幼儿每一个水平阶段的指标评价,且在相应指标中间有介有中间值,考虑到了不同孩子不同的表现,细致,描述清晰,便于引导教师更规范的观察科学区,分析孩子的操作、材料的适宜性等,有效有质。 观察量表每一个维度的设计能对应与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相对应,能够较全面的反应幼儿的现有水平,较为合适。评量规则适合平时的观察与量化评价。 ⒉针对问题梳理优化,形成新的观察量表。 小结:通过此次关于“观察量表”的研讨活动,我们了解到不同的观察目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观察量表。在分享中,我们找到了观察量表设计的抓手——核心经验,让我们感受到观察量表的适宜性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观察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观察量表适宜性的好方法。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教师们可以在实践中继续优化观察量表,提升每一份量表的适宜性。 ㈣后续实践 主持人:后续我们将亲身体验区域游戏,玩一玩、用一用游戏材料,探索材料的适宜度并尝试调整。同时,在观察中使用新的观察量表,继续优化,投放至教师的日常观察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