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 主持人:在上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根据观摩情况与游戏记录探讨了观察量表的使用体验,并在讨论后形成了新的观察量表,请大家分享一下用新观察量表撰写的益智区游戏观察记录。 ㈡ 案例分析与讨论 ⒈各教师分享观察记录。 ⑴大班数学区游戏《垃圾分类》:体现了核心经验1、2、3,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游戏,建议多投放半成品材料。 ⑵中班数学区游戏《虫子点数对对碰》:体现了核心经验1、2,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再排序。 ⑶中班数学区游戏《昆虫排队》:体现了核心经验4、5、6,幼儿根据模式卡进行排序,或是根据昆虫的特征进行自己设计创造新的模式。 ⑷中班数学区游戏《昆虫住新房》;体现了核心经验10、24、25、26,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游戏,并能主动跟同伴合作、分享,知道房间编号的规律。 ⒉各教师分享使用感受 主持人:游戏记录中大家的共同问题? 问题1:观察对象的年龄标准不一致,应精确到月份。 问题2:观察时间应该体现时间段,日期的范围太大。 问题3:对标达成度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有的打勾、有的打星、有的以好、高等不同程度来判定。 问题4:针对不同核心经验的具体表现撰写得比较分散,观察记录的质量并不能很好的体现。 主持人:新观察量表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便签关键词) 优点:⑴贴合核心经验,能够快速对标不同的核心经验并依据撰写详细游戏过程,以此来分析及提出建议。 ⑵适用于数学区,能够较为全面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和表现。 ⑶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注重个体差异性。 缺点:⑴表格较为繁琐,填写起来比较费时费力。 ⑵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观察意识和记录习惯,这对于一些新手教师或工作繁忙的教师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⑶观察记录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核心经验的体现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小结:大家积极分享了使用新观察量表的体验和感受,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新观察量表在贴合核心经验、全面记录幼儿游戏过程和表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表格繁琐、填写费时费力等缺点。 ㈢结合不同区域,优化观察量表 ⒈分组讨论,尝试对量表进行优化。 主持人:如何快速对标核心经验?怎样体现游戏记录的有效性?方便进行连续观察或是体现材料优化的过程吗? 优化建议: ⑴针对观察对象的年龄标准,建议增加月份选项,以便更精确地记录幼儿的年龄信息。 ⑵在观察时间方面,建议采用“时间段+具体日期”的方式记录,如“上午9:00-10:00,XX月XX日”,以便更清晰地反映观察的具体时间范围。 ⑶关于对标达成度的判定标准,建议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或采用星级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⑷增加游戏目标、幼儿前期经验、教师预设引导路径等栏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游戏计划、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并进行有效地引导。 ⒉集体交流,现场梳理新的观察量表。
小结: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交流,我们对新观察量表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新的观察量表不仅更加贴合核心经验,而且更加注重记录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同时,我们也针对教师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使得新的观察量表更加易于操作和理解。 ㈣后续实践 主持人:在接下来区域游戏观察中尝试使用新的观察量表,投放至教师的日常观察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