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桴亭路幼儿园
木桴工作室——能力导向・循证赋能——幼儿自主决策发展评估指标梳理活动实录
2025-04-27 16:52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能力导向·循证赋能——幼儿自主决策发展评估指标梳理

时间

2025.4.27

地点

桴亭路中班办公室

出席

梅佳怡、黄燕、周娅、张惠兰、万晓慧、吴烨、李梦杰、高雅洁

缺席

主持者

梅佳怡

记录者

周娅

计划

研修目标:

⒈基于前期现状分析,梳理3-6岁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分级评估指标,含核心维度、年龄特征、观察要点。

⒉通过案例实操与工具试用,提升教师运用评估指标观察、分析幼儿决策行为的能力。

研修准备:

⒈《评估指标构建指引》

⒉牛皮纸2张

活动记录

㈠理论回顾

⒈快速回顾课题前期成果  

主持人:前期我们已经完成了现状调研,明确了幼儿自主决策能力呈“模仿→半自主→全自主”阶梯发展特性以及教师在评估过程中缺乏量化评估工具的痛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为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⑴为什么需要评估指标?

解决现状:让 “模糊观察” 变为 “精准评估”

前期调研发现,教师对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评估存在 “指标模糊”“依赖主观判断” 等问题,如仅凭 “幼儿喜欢参与区域活动” 笼统评价,缺乏具体行为依据。评估指标通过细化 “决策意识、过程能力、社会情感、执行反思” 等维度,将抽象的 “自主决策能力” 转化为可观察、可记录、可比较的具体行为条目,如小班 “能在 2-3 个选项中指出喜欢的材料”,帮助教师跳出经验主义,实现科学评估

政策要求:落实《评估指南》的 “过程性评价” 导向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 “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支持幼儿参与决策”,并强调 “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评估指标是落地政策的操作工具,通过建立 “观察—记录—分析—支持” 的循环机制,将宏观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具体行动。

⑵对区域活动组织有何作用?

环境材料:从 “统一投放” 到 “分层支持”

评估指标帮助教师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决策能力需求,优化区域环境与材料投放。例如,小班幼儿处于 “模仿性决策” 阶段——指标:“依赖成人引导选择材料”,可在建构区提供颜色鲜明、功能单一的低结构材料,降低选择难度,鼓励模仿性决策;大班幼儿需 “独立规划决策”——指标:“能设计多步骤方案”,可在科学区投放组合式材料,支持其自主设计实验流程。

师幼互动:从 “过度干预” 到 “精准引导”

指标为教师提供 “互动时机与策略” 的参考依据,避免 “代替决策” 或 “放任不管” 的极端。例如,中班幼儿出现角色冲突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决策:“你们都想当医生,有什么办法让两个人都能玩?” 而非直接分配角色;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多次失败后——对应 “决策执行与反思:主动调整策略” 指标,教师可提供绘本《建筑工人的一天》,通过隐性支持引导其反思方案合理性。

活动设计:从 “教师主导” 到 “幼儿生成”

指标帮助教师识别幼儿决策中的 “学习生长点”,将区域活动从 “预设性任务” 转向 “生成性探索”。例如观察到小班幼儿频繁模仿同伴选择娃娃家——对应 “决策意识:跟随示范参与决策” 指标,教师可设计 “今天我是小主人” 系列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卡片、情境图等,引导幼儿从 “模仿选择” 过渡到 “主动表达需求”;大班幼儿在超市游戏中自主制定收银规则,教师可支持其制作规则海报、设计收银记录单,将个体决策转化为小组共同经验。

发展评价:从 “结果导向” 到 “过程追踪”

通过指标建立幼儿决策能力的 “发展档案”,记录从 “模仿-半自主-全自主” 的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教师可通过《评估指标分析》,直观呈现班级幼儿在各维度的发展分布,针对性调整区域活动重点,如:若多数幼儿 “决策过程能力” 薄弱,则增加 “材料比较”“问题解决” 类游戏。

⒉明确任务

发放《评估指标构建指引》,强调 “能力导向” 与 “循证赋能” 原则。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发展,共同梳理出分级评估指标。请大家仔细阅读《评估指标构建指引》,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融入到具体的评估指标中。

小结:我们明确了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对区域活动组织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分组讨论,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尝试初步构建3-6岁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分级评估指标框架。各组将围绕核心维度、年龄特征、观察要点进行深入探讨,确保评估指标既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㈡分组研讨:指标初建与案例验证

⒈分龄分组,指标初构

主持人:现在,请大家按照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分组,每组将针对相应年龄段的幼儿自主决策能力,初步构建评估指标。请结合《评估指标构建指引》中的核心维度、年龄特征以及观察要点,进行深入讨论,并尝试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评估指标。

⑴小班组:聚焦“模仿性决策”,梳理“依赖→尝试”阶段评估要点(如能否在教师引导下选择区域材料)。

⑵中班组:围绕“半支持性决策”,提炼“主动表达→初步思辨” 特征指标(如能否与同伴协商角色分工)。

⑶大班组:针对“全自主性决策”,构建“独立规划→反思调整” 能力评估维度(如能否自主制定游戏规则并解决冲突)。

⒉分享讨论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分享讨论环节,请每组代表汇报指标框架,说明 “年龄特征对应指标” 逻辑。

模仿性决策:我们小组针对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决策”阶段,梳理了从“依赖成人引导选择材料”到“尝试自主选择”的评估要点。例如,通过观察幼儿是否能从教师提供的2-3个选项中挑选出喜欢的材料,来评估其初步决策意识的萌发。

半支持性决策:我们围绕中班幼儿的“半支持性决策”特点,提炼了“主动表达需求——初步思辨选择”的评估指标。比如,幼儿在与同伴进行角色游戏时,能否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与同伴协商分工,以此衡量其决策能力的发展。

全自主性决策:针对大班幼儿的“全自主性决策”阶段,我们构建了“独立规划活动——反思调整策略”的评估维度。比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否自主设计游戏规则,遇到问题时能否主动调整策略,这些都是我们评估的重点。

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态是否可以作为评估的参考依据?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即时状态、行为过程与结果呈现,是自主决策能力的外在表现,能够直观反映其决策意识、思维过程及社会情感发展水平。

参与状态

主动性:是否主动选择区域/材料,还是被动等待教师分配。

专注度:执行决策时的持续时间与抗干扰能力。

情绪反应:决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案例:若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频繁更换区域,可能反映其决策意识薄弱或过程能力不足,需结合指标进一步分析。

互动状态

师幼互动:是否主动向教师提问或寻求支持,体现决策中的求助策略。

同伴互动:合作中能否协商分工、解决冲突。

材料互动:能否创造性使用材料,反映决策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案例:中班幼儿在建构区主动邀请同伴“一起搭动物园”,并分配任务 “你找大门,我搭围墙”,可对应“社会情感—协商分工” 指标,评估为半支持性决策阶段的进阶表现。

成果状态

作品完成度:能否按计划完成任务,体现执行与反思能力。

问题解决痕迹:遇到困难时的调整策略。

表征表达:活动后能否用语言、图画描述决策过程。

案例:大班幼儿在科学区尝试“让小球滚得更远”,多次调整斜坡角度后成功,并用图画记录“角度大——滚得远”,可对应“决策执行与反思——主动调整策略” 指标。

⑵如何确保评估指标既科学又具可操作性?

语言通俗化:用教师日常用语描述指标,避免学术术语。

工具可视化:设计“行为检核表”“观察记录表”等工具,通过“打√、拍照、简短文字”快速记录,减少书写负担。

一线试测:选取不同发展水平的班级试测指标,收集教师反馈后修订,如发现“中班指标‘能设计多步骤方案’要求过高”,调整为“能按教师提供的步骤图操作”。

数据驱动:统计指标达成率,删除模糊或极少出现的条目,如某园小班幼儿“主动发起新规则”的行为发生率<5%,则将该指标调整为大班内容。

小结:通过今天的研讨,我们初步构建了3-6岁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分级评估指标框架,并明确了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构建原则及具体方法。各组围绕核心维度、年龄特征、观察要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有效的关键。因此,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评估指标,加强一线试测,收集更多教师反馈,不断优化评估工具,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㈢后续安排

⒈各组1周内完成分龄评估指标修订稿。

⒉课题组成员选取班级试测指标,2周内收集观察记录案例。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⒈幼儿自主决策能力分级评估指标框架的构建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自主决策能力发展水平。

⒉评估指标的构建应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境,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因为幼儿在这些情境中的决策行为能够直观反映其决策意识、思维过程及社会情感发展水平。通过观察幼儿在选择区域、执行任务、与同伴互动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其自主决策能力。

⒊为了确保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指标,设计可视化的观察工具,并进行一线试测以收集教师反馈。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评估指标,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已是首条
下一条:木桴工作室——能力导向・循...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桴亭路32号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