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桴亭路幼儿园
悦路工作室——以石头为例,探索区域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记录
2025-04-25 17:06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悦路工作室——以石头为例,探索区域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

时间

2025.4.25

地点

桴亭路小班办公室

出席

王玉莉、张郁、邹娜、徐梦云、张英、夏俪熔、吴与伦、王依雯、陈凯燕、沈钰杰、苏艳芳、胡凤利、肖芳、张月萍

缺席

主持者

邹娜

记录者

张郁

计划

预设目标:

通过实践探索,深入了解低结构材料“石头”在班级区域活动中的投放与调整策略。

总结经验,形成一套适用于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低结构材料投放与调整方案,为后续类似活动提供参考。

活动准备:

低结构材料(石头)区域活动观察与思考

活动记录

(一)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前期组内教师通过调查和研讨梳理了当前班级低结构材料投放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们结合当下小班《石头大玩家》主题,进行实践探索。该主题下的主要材料“石头”正是一个低结构的材料,老师们也对区域活动中“石头”的使用进行了观察记录,并且尝试了材料的调整。本次活动将通过分享交流,探索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措施。

分享石头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⒈小一班

观察记录:区域活动的时候,成成正在益智区玩石头大玩家的游戏,在游戏板前,观察着图式的提示板。成成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思考着如何将手中的石头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他先是拿起一块石头,仔细地比对着图式上的位置,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石头放置在了图式的左上角,但是思考了一会,又放在了左下角

玩了一段时间后,成成逐渐进入了状态。他开始能够更快地识别图式中的方位变化,并且准确地将石头放置到对应的位置。在几次尝试之后,成成的动作变得更加自信。他偶尔还会停下来,用手指在图式上轻轻滑过,对比自己的操作,确认自己的操作是否和提示卡一样

⒉小二班

观察记录:幼儿们看到地上的石头都表现出兴奋的神情,纷纷跑过去挑选石头。小明拿起一块较大的扁石头,尝试将其立起来,但石头总是倒下,他皱着眉头,又换了一块较小的石头,这次稍微成功一点,石头歪歪斜斜地立了一会儿。旁边的小红则直接拿起两块石头,试图将它们叠放在一起,然而由于石头表面的不平整,刚叠上去就滑落下来。她没有放弃,又试了几次,还时不时地调整石头的方向和位置。其他幼儿也在各自尝试,有的把石头堆成一小堆,有的试图把石头垒得更高,但都不太成功,现场不时传来石头倒下的声音和孩子们的笑声。

小三班

观察记录:今天,汀汀来到了美工区,一眼就被桌子上摆放的各种石头吸引住了。这些石头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光滑的鹅卵石,也有粗糙的石块。汀汀拿起一块扁平的石头,仔细地端详着,然后又拿起另一块圆圆的石头,放在一起比划着。 过了一会儿,她开始动手了。她先将几块石头并排摆放在一起,然后在旁边又摆放了几块小石头。她时而调整石头的位置,时而更换石头的摆放方向,似乎在思考着如何让它们更好地组合在一起。 在摆放的过程中,汀汀还尝试将石头立起来,或者将它们叠在一起。她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小石头放在大石头上,生怕它们会倒下来。 我问汀汀:“你摆的是什么呀?” 汀汀头也不抬地说:“我在搭城堡!”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用石头搭城堡呢?” 汀汀说:“因为城堡是用石头做的,很坚固!” 整个过程中,汀汀都非常专注,她一会儿看看手中的石头,一会儿又抬头看看周围的环境,似乎在寻找灵感。

⒋小四班

观察记录:硕硕和言言就迫不及待地抱着石头材料,跑到地垫的角落。硕硕挥舞着一块石头,大声说:“言言,我们能拼出一朵超级大的小花!”言言连连点头:“我要找好多好看的石头当花瓣!”两人跪在地垫上,把石头哗啦啦倒出来,开始仔细挑选。硕硕挑出十几块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小石头,在地上围成一圈,比划着说:“这些肯定能拼成大花瓣!”言言则翻出一块圆润的大石头,稳稳放在中间:“这个当花心,肯定特别合适!”她用五彩石子在花瓣上进行了装饰,但是一不小心碰到旁边的石头,整个花瓣圈瞬间散开,石头滚得到处都是。硕硕说:“把它们装饰在花瓣边上吧。”于是大家又重新摆了起来。

⒌小五班

观察记录:多数幼儿随机叠放,未考虑底部稳定性。倒塌后部分幼儿用更大石头垫底,但未固定。语言交流较少,多为独立操作。

结合观察,交流研讨游戏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

⒈小一班

分析:本次活动中,成成展现出了对方位变化的敏感度和逐步提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初期,成成对于如何将石头放置在正确位置显得较为犹豫,之后他通过比对石头与图式位置,尝试放置并调整,这一过程反映了他对方位识别的初步探索。随着游戏的进行,成成逐渐适应了游戏规则,能够更加迅速地识别图式中的方位变化,并且准确放置石头。他的动作从最初的犹豫变得自信,这表明他在不断尝试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对方位变化的判断能力。此外,成成在游戏过程中还表现出自我检查的行为,他会用手指在图式上轻轻滑过,对比自己的操作与提示卡,这显示了他具有自我纠正和自我验证的能力,有助于他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建议:

1)提供多样化的图式,可以分为不同星级难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成成的方位识别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更多样化的图式,增加方位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激发他的探索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幼儿根据自己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星级难度进行挑战。

(2)游戏讲评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介绍自己游戏的时候的发现与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兴趣,同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他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为他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⒉小二班

分析与建议: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们主要依靠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没有明显的合作行为,遇到石头垒不高的问题时,大多只是重复尝试或更换石头,没有深入思考解决办法。分析与反思从本次游戏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对石头垒高游戏充满兴趣,但受限于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和对石头特性的了解不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较多困难。他们虽然有尝试和探索的精神,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幼儿在游戏中多独立玩耍,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些情况,可以考虑在后续游戏中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或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石头垒高游戏。

⒊小三班

分析与建议:

分析:本次活动只提供了石头,可能会限制幼儿的创造性表达。在下次活动中,可以尝试提供一些其他辅助材料,如木棍、树叶等,让幼儿有更多的创作空间。

建议: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

⒋小四班

分析与建议:

分析:

幼儿能根据石头形状构思出拼摆小花,并通过不同材料进行装饰,赋予作品独特的创意,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不过,作品的整体设计和拓展性仍有局限,可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建议:

1.增添更多种类的石头。

⒉展示一些富有创意的石头拼摆作品,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作品的独特之处,启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鼓励他们突破常规,大胆尝试新颖的拼摆方式和组合,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

⒌小五班

分析:不规则石头导致垒高难度大,幼儿易受挫。缺乏合作意识,需引导分工(如“搬运工”和“建筑师”)。

建议:提供扁平石头(如石板、瓦片)作为底座,增强稳定性。

梳理区域低结构材料投放与调整策略

⒈小一班:多样化材料投放: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类型。除了常见的废旧物品,还可以包括自然材料,如树枝、树叶、石头等。以石头为例,可以将不同大小、形状的石头投放在科学区,让幼儿观察石头的纹理、质地,比较石头的重量等;在美工区,石头可以作为绘画或装饰的材料,幼儿可以用颜料在石头上画画,或者用绳子将石头串起来制作门帘。材料的材质也要多样化,包括纸质、木质、金属、塑料等。例如,投放各种颜色的卡纸、旧杂志(纸质)、冰棒棍(木质)、螺母螺栓(金属)、塑料瓶盖等,这样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创作需求,如用卡纸和冰棒棍制作小房子,用螺母螺栓和塑料瓶盖制作机器人。

⒉小二班:在石头区域的调整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策略。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游戏需求,精选了一系列形状、大小、质地各异的石头作为基础材料。这些石头本身具有低结构的特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接着,我们逐步增加了与石头相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画笔、小篮子等,以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这些辅助材料同样具有低结构的特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进行自由组合和使用。在材料投放后,我们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根据幼儿的游戏反馈进行调整。例如,当发现幼儿对某种颜色的石头特别感兴趣时,我们适当增加了该颜色石头的数量;当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缺乏挑战性时,我们增加了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我们还注重在材料调整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游戏愿望。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调整,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石头区域活动的低结构材料投放与调整策略,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游戏环境。

⒊小四班:(1)材料多样化在首次投放石头材料时,应确保其形状、大小、颜色丰富多样。形状上,有圆形、椭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大小涵盖从拇指大小的碎石子到手掌大小的石块;颜色包括灰色、褐色、白色、彩色等。丰富的形状给予了他们更多想象空间。多样化的石头能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探索和创造的欲望。2数量充足提供充足数量的石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进行操作。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对材料的占有欲较强,如果材料数量不足,容易引发争抢行为,影响活动开展。同时,充足的数量也支持幼儿进行大规模的拼摆创作。3搭配辅助材料搭配一些辅助材料,如彩色石子、树枝、贝壳、树叶等。这些辅助材料可以和石头相互组合,拓展石头拼摆的玩法和表现形式。

⒋小五班:材料动态调整策略数量与组合变化:少量(10-15块)+ 大托盘,避免过度分散注意力,侧重触觉体验。功能扩展:科学区:添加磁铁、手电筒,引导探索石头吸磁性、透光性。美工区:提供丙烯颜料、热熔胶(教师操作),支持石头彩绘、立体拼贴。角色区:*将石头作为"货币""食物",融入情景。结合"海底世界"主题,将石头涂成珊瑚造型,搭配贝壳创设情境。

⒌托班: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无固定玩法、可变性强的材料,石头就是一种典型的低结构材料。以下是关于低结构材料投放与调整的策略:投放策略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可投放大小、颜色不同的光滑小石头,便于他们抓握、感知;结合教育目标投放:若要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可投放不同大小的石头,让幼儿进行点数、比较大小等活动;若要发展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可投放石头和颜料,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不同种类的石头,还可搭配一些辅助材料,如树枝、树叶、彩纸、胶水等,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用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创作。调整策略观察幼儿行为进行调整:若发现幼儿对某种石头材料不感兴趣,很少去操作,教师就要思考原因,可能是材料过于简单或复杂,然后及时调整材料的难度或投放新的材料。例如,幼儿对单一的扁平石头不感兴趣,可增加一些有立体感的石头,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根据活动进展调整:在活动过程中,若发现幼儿的创意不断涌现,原有的材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应及时增添材料。如幼儿用石头搭建城堡时,觉得石头数量不够,教师可再投放一些石头,支持幼儿的活动深入开展。定期更新与补充材料:定期更换部分石头材料,保持材料的新鲜感。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变化,不断补充新的材料,如添加一些表面粗糙的石头,让幼儿感受不同质地,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

㈤小结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将继续探索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策略,为幼儿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游戏环境。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分享交流活动,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低结构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性。在石头区域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观察记录与不断调整,发现低结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们也意识到在材料投放与调整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游戏区域的功能和目标,以确保材料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将继续探索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调整策略,为幼儿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游戏环境。

 

 

上一条:悦路工作室——以石头为例,...
下一条:筑亭工作室——现场观摩,关...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桴亭路32号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