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 主持人:本学期,我们将以“一对一倾听”为核心主题,开展系列研修活动。首次活动将围绕“厘清认知、破解困境”展开,帮助教师明确倾听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 ㈡ 交流与研讨 ⒈问题一:为什么要做一对一倾听? ⑴政策文件上的要求 最新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在A3教育过程B8中特意提出师幼互动,并且对于师幼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具有明确的要求。
⑵深入了解幼儿的真实感受和游戏体验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与我们成人所观察到的表象往往存在显著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幼儿真实的游戏体验呢?这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观察方法。除了常规的视觉观察外,听觉信息的收集同样至关重要。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与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对话,耐心倾听他们描述游戏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认知收获以及独特的体验。这种倾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还要留意他们的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从而全面理解幼儿的游戏世界。 ⑶有效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幼儿阶段,尤其是3-6岁期间,是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幼儿尝试向教师或同伴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时,他们不仅在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在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回忆游戏经历、筛选重要信息、组织语言结构,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他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更多表达机会,引导他们进行完整、连贯的表述。 ⑷构建和谐师幼关系,优化班级管理效能 每个幼儿内心都渴望着与教师建立独特的、亲密的互动关系。在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全神贯注的关注,幼儿也能感受到这种专注的陪伴,双方共同营造出温馨、安全的交流氛围。这种高质量的互动能够显著提升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情感先于规则。作为班主任,要想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结。而一对一倾听正是建立这种情感纽带的最佳途径之一,它为师生提供了心灵相通的珍贵时刻,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⑸精准捕捉教育契机,优化教学实施 在实施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到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独特表现: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惑?产生了哪些新的认知?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都是教师设计主题活动、开展班本课程的重要依据。通过系统分析这些信息,教师既可以及时调整当前的教学计划,使教育内容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沿着符合幼儿兴趣和发展规律的道路前进。这种基于真实观察的教学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成效。 ⒉问题二:怎样做一对一倾听? 一对一倾听作为一种专业的教育互动方式,不仅对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性发展和情感认知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深入了解幼儿内心世界、提升专业观察能力的重要契机。那么,在实际教育场景中,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进行一对一倾听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什么样的倾听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呢? 首先,要精心营造适宜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是一对一倾听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 在创设精神环境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 ⑴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音量要控制在30分贝左右,既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又要确保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对话能够清晰可闻,不会因音乐干扰而影响交流效果。 ⑵教师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微笑,采用蹲姿或坐姿与幼儿保持平视,目光专注地注视幼儿,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出"老师很重视你"的信息,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 ⑶创设一个既稳定又丰富的物质环境。稳定性体现在要确保有固定的时间和专属空间进行倾听活动,比如在阅读角设置舒适的坐垫,保证教师和幼儿能够面对面近距离交流。丰富性则体现在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表达工具,如触手可及的彩色马克笔、各种规格的绘画纸、安全环保的超轻黏土等,方便幼儿随时取用。 其次,在正式倾听前要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活动感受表征。每次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预留10-15分钟的时间,提供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多种表达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和表达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最后,在一对一倾听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专业态度,做到全神贯注地倾听,适时通过点头、重复关键词等非语言反馈表示理解,并运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深入表达,在尊重幼儿原意的基础上给予建设性的回应。 ⒊问题三: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师幼互动? 重点做好倾听,引导幼儿积极、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⑴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交流 我们可以蹲下身子或者坐下来,让自己的视线与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能够创造一种平等、舒适的交流氛围。面对面的姿态不仅便于我们更好地倾听和记录孩子的童言童语,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物理上的平等往往能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⑵放慢节奏,给予充分表达空间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刻意放慢自己的节奏。这里的"慢"不是指效率低下,而是强调要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节奏,当我们耐心等待时,往往能捕捉到他们思维过程中那些珍贵的闪光点。这种慢节奏的倾听方式,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组织语言,更能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思维体系的构建。 ⑶用积极回应传递倾听态度 在倾听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专注。除了保持眼神交流外,我们可以用点头、微笑等表情给予鼓励,也可以用"原来是这样"、"然后发生了什么呢?"等简单而真诚的语言进行互动。这些看似细微的反馈,实际上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信息:老师很重视你说的话。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表达自信。 ⑷尊重并接纳孩子的独特感受 在倾听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可能只是画了一个小小的点,却能讲出丰富的故事;或者他们突然谈论起看似无关的话题。作为倾听者,我们要学会接纳这些看似"不合理"的表达。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和表达逻辑,只有先无条件地接纳,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起真诚的沟通桥梁。 ⑸培养积极的等待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多个孩子同时想要倾诉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巧妙地引导其他孩子学会等待。这种等待不是简单的排队,而是要帮助孩子们理解:等待时间也可以很有意义。比如可以建议他们先构思要分享的内容,或者和同伴进行交流,甚至可以阅读一本喜欢的绘本。这样的等待过程既能维持秩序,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时间管理能力。 ⑹及时进行倾听反馈 完成倾听记录后,及时反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用"刚才你说…"的方式复述孩子的表达,这既能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思路,又能让他们感受到被认真对待。这种正向反馈会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会因为感受到老师的重视而更愿意参与后续的倾听活动,而更丰富的表达机会又会进一步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㈢后续实践 在后续实践中,教师们将根据本次研修形成的初步方案,尝试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检验和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