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自主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表达想法的关键场景,师幼互动的质量直接关乎其教育价值的达成。然而在当前自主游戏的师幼互动里,问题日益凸显且具有共性特点:其一,介入时机失当,教师要么干预过度(像频繁打乱幼儿游戏节奏,直接纠正玩法),要么消极不作为(幼儿出现冲突或陷入游戏困境时,未及时给予支持);其二,互动形式单一,互动主要集中于“规则提醒”“问题解答”这两类,缺少对幼儿游戏创意的拓展性互动;其三,回应深度不够,面对幼儿“我搭了会发光的房子”这类表述,教师多以“真漂亮”“真棒”等简单评语回应,未挖掘背后的想象与思考;其四,主体定位有误,教师常以“指导者”身份把控游戏走向,用“你应该这样玩”取代幼儿自主决策,压缩幼儿探索空间。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自主游戏的趣味性,更影响幼儿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前期组内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老师们也有意识地收集了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片段。基于此,本次教研聚焦“问题发现——共性提炼——成因分析”,助力教师精准把握问题本质,为后续优化奠定基础。 ㈡问题梳理 —— 从具体案例到共性提炼 ⒈案例分享导入 案例 1(过度干预):幼儿在积木区尝试搭 “斜塔”,积木刚倾斜,教师立即上前重新搭建,告知 “这样才不会倒”,打断幼儿探索; 案例 2(回应浅层):幼儿兴奋展示 “会飞的汽车”,教师仅回应 “真好看,继续玩” 后转身离开,未深入挖掘幼儿想法。 随后邀请教师补充案例:张老师分享 “幼儿争抢拼图时,自己未观察直接分配,导致幼儿仍有不满”;王老师分享 “幼儿用雪花片搭‘太空船’,自己仅‘真棒’,未追问设计思路”,通过真实场景引发教师共鸣。 ⒉分组提炼共性问题 教师以4人一组分为3组,结合问卷数据、观察记录及自身案例,围绕“哪些问题是多数人共同遇到”展开讨论,提炼问题(含问题类型、具体表现、对应数据/案例)。 ⒊各组分享结果后,组长汇总梳理,最终明确4类共性问题及核心表现: 介入时机失衡:83%教师存在盲目干预(65%教师每10分钟介入3-4次)或消极缺位(27%教师幼儿有需求时未及时介入);互动形式固化:92%教师互动集中于“规则提醒”“疑问解答”,仅15%会延伸游戏创意;回应深度不足:78%教师用简单评价回应幼儿成果,仅20%会鼓励并支持幼儿“非常规”想法;幼儿主体定位偏差:68%教师预设游戏主题,仅12%让幼儿完全自主决定游戏内容。 ㈢成因分析——从表面现象到根源探究 ⒈分组深挖问题成因 教师重新分组,每组聚焦1类共性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与调研数据,从 “教师认知”“专业能力”“外部环境”三个维度分析成因。 具体讨论情况如下: 第一组(介入时机失衡):认为成因包括“教师对自主游戏角色认知模糊(45% 教师觉得‘不介入就是不负责任’)”“缺乏观察判断能力(70% 教师不会区分幼儿‘真困难’与‘探索’)”“班级人数多,精力不足”; 第二组(互动形式固化):提出“教师将互动等同于‘解决问题’(25% 教师认知)”“不会设计延伸互动(58% 教师缺乏游戏拓展能力)”“游戏材料单一(35% 班级仅基础道具)”; 第三组(回应深度不足):总结“教师不知道如何追问(65% 教师能力欠缺)”“对幼儿‘非常规’想法认知不足(38% 教师觉得幼儿想法需纠正)”; 第四组(幼儿主体定位偏差):指出“教师‘成人视角’(认为幼儿需引导才会有收获)”“担心幼儿自主会打乱节奏”“游戏时间紧凑”。 ⒉汇总形成成因结论 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教师补充后,教研组长整合梳理,明确核心成因: 认知层面:角色定位模糊、幼儿主体性重视不足、互动价值认知浅层; 能力层面:观察判断能力、深度回应能力、游戏拓展能力欠缺; 环境层面:班级人数多、材料不足、时间紧凑。 ㈣总结梳理 —— 明确报告框架与后续计划 确定分析报告框架。组长结合讨论结果,现场梳理《中班组自主游戏师幼互动共性问题及成因分析报告》框架,明确包含“报告概述(调研方式、范围)”“共性问题及表现(4 类问题 + 数据/案例)”“成因分析(3 维度+关键因素)”“结论与后续方向”四部分,邀请教师补充细节(如“回应深度不足需加入‘对幼儿疑问仅给答案,不引导思考’的表现”)。 ㈤小结 本次活动提炼出中班组自主游戏师幼互动 “介入时机失衡”“互动形式固化”“回应深度不足”“幼儿主体定位偏差”4类共性问题,明确每类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对应数据支撑;厘清问题产生的三大核心成因维度(教师认知、专业能力、外部环境),形成具体成因清单;确定《中班组自主游戏师幼互动共性问题及成因分析报告》框架,为后续策略制定提供依据;达成教师共识:需从“更新认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三方面解决互动问题,为后续教研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