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 主持人:在上一轮教研中,我们梳理出小班幼儿沟通表达的核心特点——表达直接但碎片化,而且特别依赖和老师的情感联结,注意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这些特点确实给我们日常的一对一倾听带来了不少挑战,比如有时候孩子说半天,我们抓不住重点;或者刚聊两句,孩子就跑开了。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今天我们就聚焦“小班一对一倾听”这个主题,通过案例分享、问题剖析、策略共创,一起找到“怎么听才有效”的答案。今天的活动流程主要有三个部分:先由大家分享真实案例,再一起总结问题、剖析根源,最后共创优化策略,结束前我们会明确后续的实践任务。 ㈡ 交流与研讨 ⒈各教师讲述分享一对一倾听案例。 冒丽娟:小宇在描述建构区游戏时,仅反复说“积木、搭、倒了”,我尝试问“谁搭的积木?”,孩子只说“我”,再追问就沉默了,无法获取“搭的什么造型、倒了的原因”等关键信息。 陆敏: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孩子词汇量有限,不会组织语句,追问太抽象反而会让他们退缩。 陈清玲:新入园幼儿朵朵性格内向,每次我想和她交流,她都躲在椅子后,只用点头、摇头回应,我尝试拿她带来的玩偶引导,她也只是看了一眼,不愿开口。 方琦:可以先默默陪在她身边,观察她的兴趣点,比如她玩娃娃时再自然加入,不要急于提问。 薛逸婷:和幼儿浩浩聊他画的画时,旁边区域的玩具车发出声音,他立刻起身要去玩,我拉他回来后,他眼神也一直飘向玩具区,再也说不出画的内容。 陈秋燕:小班幼儿注意力本来就短,环境干扰很容易让他们分心,或许可以换个安静的地方聊。 ⒉教师们在便签纸写下核心问题并贴至“策略墙”,主持人带领分类梳理。 ⑴注意力不集中: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很难持续很长时间,容易分散。在一对一倾听中,容易出现走神或者突然被其他事情吸引而打乱讲述兴趣和积极性的情况。 ⑵语言沟通困难: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可能不太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感受,也可能听不懂老师的引导语。这就需要倾听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并能适时提问或者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来促进语言沟通。 ⑶情绪控制不稳定:小班幼儿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突然沉默,或者在说了一半的情况下,因其他幼儿的打断就拒绝表达。在一对一倾听中,如果孩子情绪不稳定,就需要倾听者耐心安抚,或者暂停对话,学会等待,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和时间。 ⑷情绪表达不清:小班幼儿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一对一倾听不仅仅要听幼儿的语言,还要学会“听”幼儿的情绪和体验过程,在语言发展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可能会以行为或者动作来表达。在一对一倾听中,倾听者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或者动作来解读他们的情绪和需要,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一对一倾听方式。 ⑸依赖性强:小班幼儿还处于依赖性强的阶段,他们可能会过度依赖于倾听者,依赖于先听老师的一些指令再进行游戏,并进行一些和游戏相关的自主表征或者绘画。 ⑹缺乏一定的绘画表征能力:幼儿在表征的过程中会出现想象力丰富,但是在表征时遇到困难,常常会因为无法通过表征进行自己主题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和家园合作中,积极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以满足幼儿的表征欲望。 小结:在小班教育中,孩子需求本身的多样性、发展模式的独特性的影响等都对幼儿教师及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细节方面进行一对一倾听,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实践中,此举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也能够让教育者将重点和发展方向集中在幼儿的成长范畴上,为今后小班幼儿一对一倾听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契机。 ⒊小班一对一倾听的策略优化。 ⑴倾听环境优化:①打造“专属倾听角”,放置柔软坐垫、幼儿熟悉的玩偶,隔绝嘈杂声音; ②选择幼儿放松时段,如餐后散步、区域活动间隙,避开集体活动刚结束的混乱时段。 ⑵情感联结建立:①采用“蹲姿+眼神对视”的肢体语言,拉近心理距离; ②先共情再沟通,如幼儿表达负面情绪时先回应感受再提问; ③关注幼儿个性化兴趣,从其喜欢的玩具、动画等话题切入。 ⑶表达引导技巧:①“阶梯式追问”,从简单具象问题到复杂问题,如“你画的是小花吗?”“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呀?”“你为什么画小花呀?”; ②“复述补全法”,教师重复幼儿的话并补充细节,帮助幼儿梳理逻辑; ③“道具辅助法”,用图片、实物等帮助幼儿具象化表达。 ⑷注意力维持:①控制单次倾听时长为3-5分钟,分多次完成交流; ②用“兴趣锚点”维持专注,如“我们聊完画,就去看你喜欢的玩具车”; ③提前清理倾听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如关闭玩具发声装置。 ㈢后续实践 在后续实践中,教师们将根据本次研修形成的初步方案,尝试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检验和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