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 上阶段我们对幼儿在不同区域的晨间体锻活动进行了现场观摩和研讨,重点对体育材料的投放、幼儿在体锻中不同的游戏决策和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专家的引领下对晨锻活动中的几种决策方式和时刻进行了初步的定义。完善和优化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支持系统建构研究”教师研究指导手内容,并对教师在后续实践和运用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基于上阶段活动的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优化户外体锻环境和利用材料支持儿童自由自主的游戏,提升幼儿在体锻活动中的自主决策能力,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简单回顾: 肖:结合上一次的成果,对现有内容梳理,⒈在教师指导手册中增加了自主决策的一个版块(幸福决策、突破性决策、深度学习决策、一般性决策)对定义内容继续进行结合案例的补充与解释。⒉对儿童自主决策的影响因素梳理(材料、玩法、情绪、经验、合作)。教师对儿童自主决策的影响因素梳理(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材料投放、氛围渲染) ㈡案例分享、介绍计划表 ⒈王玉莉老师分享大班体锻案例 在户外体锻中,我与孩子们与孩子开展着各个运动区的游戏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期初热闹的运动场地,在一段时间后变得无人问津,剩下几个孩子也只是在场地上坐着,没有投入到运动中。基于教师的观察,我们发现,游戏前保育员会将游戏材料提前摆放好固定的位置,幼儿对体锻材料的选择及其玩法的都缺失了自主决策的权利,导致幼儿在重复玩同样的游戏后失去了继续挑战的兴趣。 “跑酷区的小朋友们玩了一会为什么就不玩了呢?”基于这个问题,我们与孩子展开了讨论,听听:“这些跑酷材料太简单了,我轻轻松松就可以跳过去了。”绮绮:“我想在跳下来之后做我最拿手的翻滚动作,可是没有地方可以做。”小志:“我想和我的好朋友一起比赛挑战,但是他们在玩其他区。”初初:“我想把跑酷的垫子加高,我可以跳好高呢!”孩子们纷纷提出了:“那我们可以自己设计跑酷的赛道吗?”这个意愿。 于是,针对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体锻计划制定,孩子们在纸上画下了自己对体锻游戏的计划与想法,结合计划,孩子们自主选择了游戏的材料并创设了游戏的新玩法。 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孩子们虽然有了自主创设的体锻情境,但是幼儿体能的发展不均衡,运动项目中已有运动的基本动作主要体现有:跑、跳、爬等,而钻爬、投掷、平衡、攀登和翻滚等动作有所缺失。了解到班级部分孩子有参加过跑酷的培训,我们请这些孩子来介绍并分享了他们的跑酷经验,同时将这些经验梳理,孩子们对跑酷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与此同时,基于前期谈话中孩子们表达的关于“和谁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的想法,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设计优化了了体锻计划表。 孩子以游戏小主人的身份自主决定体锻游戏的同伴、内容与玩法等。同时,我们的计划表分为三种不同的颜色,白色纸张的代表1名幼儿自己制定的体锻计划,黄色纸张的是2名幼儿共同制定的计划,而蓝色纸张的是3名及以上幼儿共同制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自主的体锻决策以及同伴直接互动后的制定的体锻决策,这里分享几个孩子的计划:柔柔关于滑索,她的想法是单手抓握滑索,手握小球、沙包,快速滑动的过程中进行瞄准投掷。初初想要增加跑酷垫子的高度,通过助跳器跳上垫子,进行翻越。绮绮和可可共同讨论,制定了一起玩“翻山越岭”的游戏,左右横跳翻过“大山”等障碍。冉冉、煊煊和可可准备带上小球运输穿越过木梯,拉动绳索运上树屋,再带球滑索并投掷。 孩子们关于体锻的想法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追随大一班的脚步到现场看一看吧…… ⒉介绍幼儿体锻计划表 1人
2人
3人 ㈢观摩晨间体锻现场 ⒈明确晨间体锻现场观摩相关要求(分三组,每组观察一个颜色的计划表) ⒉教师现场观摩并记录幼儿决策和计划执行具体情况 ㈣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与研讨 ⒈分享交流观察发现,提炼问题 2.提出研讨问题 ⑴幼儿当下的决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幼儿的决策水平等级如何划分 ⑵面对不通决策水平的幼儿教师如何支持 3.分组交流研讨 教师分组围绕问题进行研讨
⑴1人 影响孩子决策水平如跨越,有前期经验的奠基和材料的一些支持,还有同伴的一些支持与分享。 ⑵2人 模仿、学习同伴的经验。模仿阶段有自己的玩法。幼儿运动过程中自主难度升级,丰富游戏玩法。观察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材料无变化,可以提供多的材料;另彩虹跑道场地的局限,可以拓展区域。
⑶多人
教师及时关注与捕捉幼儿需要帮助的点;也可以利用榜样力量,让能力强的幼儿带能力弱的幼儿。思考:三色计划表在幼儿的实际运动中存在的价值有哪些?前期经验可能渗透的多一些,但在过程中幼儿的随意性让这份表的存在意义不是很大。 
跑酷过程中场地固定、材料固定,起始点固定对孩子的发展有哪些帮助呢? 问题:小组的决定是否能替代集体的决定呢? 韩春红点评: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教师要倾听观察孩子,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最后一个分享中7个决策水平等级的划分,是比较突出的,每一个决策水平的体现当中,都能看出教师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一招先”是有的。案例的梳理分享可以发表的,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后续可以继续整合。 户外活动4组老师的观察分享中,从1人到多人的形式是比较优秀的,幼儿在不同形式下的挑战的关注点应该具体在哪个方面,是我们后续要总结研究的话题。下一次观察中,可以专门研究单人次的计划,接着再两次、三次,归纳总结后才能看出孩子们在不同形式下的发展水平。 教师指导手册方面:为大家观察提供了比较好的支架,大家都能结合支架里的内容进行分析。问题:有意义的自主决策这一块单独来看没有问题,但放在一起后内涵内容是否交叉,比如幸福决策和深度学习决策这一块内容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何理一理它们的关系。幸福决策与突破性决策或者限制性决策等概念,两两一组,内涵相近还是相悖,这些还有待思考与研究。 案例还不够丰富,对于决策这一块内容还不能够做到精确的定义。从开题到现在,研究是卓有成效的。 ⒋理论提升(蒋欣) 结合“不同决策水平的支持策略”等方面进行书籍内容推荐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决策往往又主导着班级幼儿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走向。那么如何发展幼儿的决策能力,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并行使自己的决策权呢? 一、追随幼儿,梳理决策的类型 教师将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及时纳入到一日活动中。 二、鼓励参与,探寻决策发展路径 在一日生活中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从最开始进行模仿他人的看法,到会在他人建议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观点,到最后能主动发表自己的建议并提出适当的决策,在逐步递进中形成了初步的决策发展路径。 ⒈模仿他人的想法 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那些还不明白自己观点重要性的幼儿,特别是不熟悉参与决策的幼儿,倾向于附和别人的说法。还有的幼儿不能完全理解正在讨论的话题,或者缺乏口头表达技能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于是,就会出现模仿他人的想法。 例如:老师和幼儿讨论关于班级的桌面玩具摆放位置,有的幼儿说放在靠墙的柜子里,其它幼儿也会说同样的地方,如果再追问放在这个柜子有什么好处,附和的幼儿就只能摇摇头,参与决策的幼儿就会告诉你因为这个柜子大 , 离我们又近,可以放很多玩具。 ⒉发展他人的想法 虽然有些想法不全是幼儿提出来的,但也反映了幼儿日益增长的自主权和效能感。在大班“找春天”小组活动中,有的幼儿说要去小树林里寻找春天,有的幼儿说要去菜地里寻找春天,当然,也有幼儿说可以和小组朋友一起去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寻找春天。正如幼儿能在同伴的想法基础之上思考问题一样,他们越来越多地能够在集体决策的环境中,倾听并发展其他同伴的想法。他们会提出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通常结合了同伴所提出的想法,也可能有所改变。使得最终的决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选择性。 ⒊提出原创的想法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幼儿逐渐会根据事情的前因后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想法和策略,在“运动嘉年华”活动后的游戏分享环节中,有幼儿发现在进行户外大型搭建体育游戏中,搭好的场地不适合很多小朋友同时玩,会出现拥挤和排长队的现象,又告诉了大家如何解决这样的现象,比如多搭几条可以让小朋友通行的道路,这样大家就不会挤在同一个地方了。幼儿之所以能提出原创想法,还得益于自己在不断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并发现了不同活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合理运用决策权。 三、抓住机会,拓展决策的形式 有些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方便成人的管理,而非处于对幼儿决策能力的发展考虑。而在一日生活中更需要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⑴从简单到复杂⑵从无序到有序⑶从被动到主动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只有眼前发生的、看到的事才是最具体的。我们可以从浅显易懂的单个问题入手,鼓励幼儿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做出决策。 例如:天天早晨观察自然角,发现小乌龟的容器中的水已经很浑浊,想给乌龟换水,可里面还剩一粒食物,天天很犹豫。我对边上的幼儿说:“你们自己决定水换还是不换”。乐乐说:“里面还有食物不能浪费,等他吃掉了再给他换水吧”。天天同意了,在边上开心地等待乌龟进食。 教师抓住活动契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雨天我们不能去室外进行体育锻炼,但我们必须要锻炼身体,怎么办?你觉得我们适合在哪个室内场地进行锻炼?我们可以玩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 我们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观察发现的空间,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尝试提出方案,但这个阶段,幼儿的决策非常易变,这取决于幼儿的需求、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决定散步的路线时,幼儿会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经过多次实践和老师的引导,幼儿慢慢知道要先确定路线,离开教室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哪条路去,哪条路回。 幼儿多次制定路线就是不断的在实践中循序渐进、逐步有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人,需要有自己独立做出决策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幼儿把自己看作集体的一员,认识到要保护好教室设备和 材料。他们明白,如果有人撕书,久而久之没有人能够看到完整的故事了;如果有人忘记盖记号笔的笔帽,记号笔就会变干,就不能用它画画了。 随着幼儿对因果关系的日益关注,他们能主动意识到一些共性问题,并能自主提供解决方案来解决该问题。幼儿积极参与决策的过程,不仅会增加幼儿的集体意识,建立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还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性。 四、研习策略,优化决策的效果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需要进行决策的问题和机会,面对一个问题多个幼儿抛出的不同决策,我们该如何进行选择,又会通过哪些不同的策略来优化决策的效果,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优异性。 ⒈亲身体验,感受决策的可行性 很多幼儿会为班级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讨论一个塑料保鲜盒怎么利用时,有的幼儿提出装上水就可以给小花小草浇水;有的幼儿提出用来装颜料放在美工区收纳用;有的幼儿提出把盒子当成垃圾桶丢垃圾等。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支持并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的决策亲身实践,从而选择最可行的方法 ⒉取长补短,增加决策的优异性 在幼儿玩玩具中有争抢现象时,有的幼儿提出可以轮流玩;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先玩;还有幼儿提出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甚至还有幼儿说女士优先,先给女孩子玩等。面对这些决策,我们往往鼓励幼儿讨论并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决策并说说这个决策的利与弊。讨论结果得出轮流玩比较好,但又缺少了轮流的规则,有幼儿立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取长补短方式使决策更加完善。 ⒊择优而选,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如我们提高了进餐效率就获得了更多户外游戏的时间;我们去菜地走哪条路是最快能到达的;我们要看看天气卡挂在哪里效果更好更方便取用等拓展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幼儿决策权的行使和落实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儿童观树立,也离不开老师敏锐的教育智慧,更离不开幼儿的主动思考与学习。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幼儿进行决策的机会,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支持幼儿参与决策过程,并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策略来优化决策,在发展决策权的同时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